這幾年,我也遇過越來越多的大孩子,在家躺打電動玩手機,整天只想出去玩或者一直玩遊戲、交網友一整天不工作,任何制止他玩手機,希望他出去工作,孩子還會嗆父母,甚至威脅父母,就好像父母就該給手機,付所有的網路費,但是他不覺得當他有這樣的需求,就該自己去工作。
我常想這些孩子哪些不是被父母帶著要獨當一面而培養長大的?為什麼讀書讀到,覺得想要的東西,就該等人『給』,父母就像欠他們的一樣,必須就要給他們?
慢慢的,我發現臺灣的父母原來很久沒有教『想要,需要錢,用能力去賺就好。』,這個很重要的觀念。
每一個人的能力,都有可以滿足別人需求的地方,提供自己的能力,滿足別人的需求,需要錢,走出去用能力去賺就好?
我用努力存摺教:
一.你是一路努力而來的。
二。需要錢,有想要的東西,用自己的能力去賺。
三。想買想要的東西,可以自己賺,不用等人給,也不用走投無路逼你去偷。
四。社會供需模式是互取所需,我也利用供需模式轉成孩子的自學能力
五。買的東西記錄下來,未來可以看自己的消費行為。
六。自己學會金錢使用與操作。
我也曾經質疑要不要用金錢獎勵孩子,但是,當我要求孩子不為了獎勵而努力,那麼我是不是可以接受孩子以後不賺錢養家,而幫老闆做白工?只要老闆給一個光明正大的未來夢想?
我可不可以接受他四十歲都不工作工作都不賺錢?只為了還沒找到喜歡的?
我能不能接受孩子跟我ㄧ樣,對金錢有錯誤的認知,覺得收人家錢不好意思?卻又羨慕別人有錢,要導正自己很久很久的金錢心理學?
後來想想,我的孩子我協助他讀書讀到愛知識,享受得到新知的快樂,但是,知識是有價的,金錢跟市場供需交換也很重要,孩子具備良好金錢心態是未來面對這個社會中~~~
很重要的坦然。
https://loveinantoniawang.com/%e9%9c%80%e8%a6%81%e9%8c%a2%ef%bc%8c%e7%94%a8%e8%83%bd%e5%8a%9b%e5%8e%bb%e8%b3%ba%e5%b0%b1%e5%a5%bd/